LA研究 | 何梦瑶 赵纪军 | 历史分期是个好主意吗?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9期 P76-83
何梦瑶,赵纪军.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9):76-83..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历史分期
何梦瑶
女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成员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赵纪军
男 / 博士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成员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作者写作心得
摘要
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期是探索其发展规律、评估其经验教训的必要基础,能够促进对学科、行业发展的历史理解与批判性反思。现有相关分期多参考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有待更为严谨的学术论证。通过史料解读、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将“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主线,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政策背景、学科教育、行业实践3方面互动交织的历史进程为根本依据,研究其关键历史节点、确立分期标志,重新认识了1949、1953、1958年等国家发展重大历史节点的风景园林内涵与意义,论证并确立了1984、1992、2011年等对于风景园林事业而言具有传承与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节点,同时总结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的启示、反思与前瞻。
关键词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近现代;现代化;历史进程;历史分期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现代化”的定义,中国风景园林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清王朝走向衰退、帝国列强入侵,整个民族开始了对于国家、社会运命缓慢而痛苦的批判性思考,这一时代背景促使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内部逐步成长,启发了新式园林空间向开放式迈进。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中国风景园林已茁壮成长为人居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行业,人居环境学科群中与建筑、规划并立的学科。
但在学科与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理论与实践内容庞杂、量大面广,迄今尚未出现全面且系统回顾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通史性著作,对于整体面貌的认识仍有待厘清。其中,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分期是一个必要的基础。然而,相较于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史的分期问题尚未有严谨的学术论证。现行的诸多分期,大多仅仅依据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加以确定,似乎约定俗成或理所当然。同时,历史进程认知不一、分期方案划分笼统、考察维度单一等也是现有各种历史分期方案的不足之处。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专门史,风景园林有自己特定的发展规律,需要特定的历史分期方案以促进对学科与行业的历史理解。本研究试图深入这一话题,为推进和深化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提供一个更为确切的认知基础,并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事业的独特发展路径提供一些思考。
2 导向与条件:理论性分期和现代化诉求
作为“理论性的分期”,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进行专门的历史分期是一项能够带来批判性反思的工作,因其不仅是历史编纂实践的基本需求,而且关于本质的分辨与认定,更要求重新审视史学研究中一些不假思索而习以为常的关键史实。参考建筑学科对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其分期依据大致可分为建筑活动内容、中西交流影响、传统与现代之分野3个方面。本研究考察风景园林领域在适应社会变迁、解决时代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知识、新理念、新形式、新方法、新特征等;通过认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运行轨迹,及其阶段性特征,更为深入地理解风景园林转变或“质变”的内在机制与原理,从而将“现代化”视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主旋律,为历史分期提供基本的价值判断依据。同时,延续目前学科对“现代”一词的时间性理解,关注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史中的基础性分期问题,并尝试依托近、现代整合研究的观念,考量1949年这一时间节点的多重历史意义。
3 并行与整合:政策背景、学科教育、行业实践的交互
历史分期终究是不断深化对历史发展总体认识的过程,这种深化有赖于历史自然段落研究的支持。面对学科日益拓宽的内涵与外延,为尽可能发挥历史分期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参考作用,本研究试图采取更为全面的观察视角,从政策背景、学科教育和行业实践3条交错发展的路径中发现规律,三者根植于最基本的学科与行业相关的系列风景园林活动,并密切联系(图1)。
1 风景园林政策、教育与实践三者的关系
3.1 政策背景:国家与行业政策进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梳理与风景园林建设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组织之外的社会主体在公共政策活动中的言说,可分门别类地追溯其来源与发展,并进行分析与评述。伴随新中国的成立,相关组织机构不断确立、更替与完善,这些政策话语逐渐以多样化的方式涌现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描绘了风景园林法制化发展的蓝图;同时,也展现出从地方到国家、从试点探索到系统布局、从零散式延伸到系统性体系建设等多样的发展路径。政策层面的现代化不仅呈现为统领性话语推动风景园林发展的脉络,也体现了风景园林实践所凝结的成功经验,成为一种官方文本形式的风景园林嬗递标志。
3.2 学科教育:学科认知与建置的拓展及其意义
体系化、制度化的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不仅在建置的变更与拓展上反映出学科发展的阶段性过程,展现了学科教育发展壮大的图景;专业知识更新的特征与方向也体现出风景园林认知与理念的变迁,反映了风景园林内部走向现代化的多方推动力,呈现为风景园林现代化发展的坎坷进路。剖析学科建置更新的背景、行动及影响,使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不同寻常的发展模式得以显现其本质内涵。
3.3 行业实践: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进程的特征及其趋势
在梳理风景园林建设、管理机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开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风景名胜区、居住区绿化等各类型风景园林建设内容、行动、思想的历史性回顾,总结其技艺方法、风格特征、思想理念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多条发展脉络显示了从宏观到微观,对经济、生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观照,从而从空间实践层面对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依循这些线索,不难发现其发展阶段环环相扣,基于连续的历史脉络能够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规划设计研究与评价。
总之,依循交互关联的3条路径展开全面的历史回顾,为分期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史实基础(图2);官方政策与学科实践的史料挖掘建立起与现代化理论模型的积极联系;宏观与微观视角的并行使更多历史经验在相互交织的网络中得到更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估。
2 风景园林政策、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联
4 传承与转折: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节点认知
风景园林史的内容决定如何分期,历史分期作为一种结构性分析手段,能更好地系统认知、客观反映、整体概括风景园林史。其中,标志性历史节点可作为分期的直接而可靠的依据。将浩瀚的史料依循政策、教育与实践3条路径铺陈为错落交织的历史图景,某些关键时间节点与事件便浮现为其中的重要历史锚点,成为一段历史舞台中的主角。
4.1 1949年:“近代”与“现代”之分界的再认识
1949年应是一个关涉政策、教育、实践各个层面,具有多重价值的转折点。如是年颁布的《西湖风景区管理条例》将辛亥革命以来围绕西湖开展的现代化开发推向了重视保护、管理的新的实践阶段,突破了近代围绕公园游览、商铺营业等活动的管理及对植树造林运动的推动,并将简单的约束性规程、办法、制度等上升为规范性法律文件。
4.2 1953年:“苏联经验”影响的起点
是年,受“苏联经验”影响,上海市西郊公园确定了文化休息公园的目标与定位(图3)、新兴工业城市石家庄的城市总体规划(图4)和《昆明市城市初步规划设计(草案)》均在城市绿化系统规划部分融入了苏联绿地规划的理念与特色。同时,以孙筱祥设计花港观鱼公园为代表的对民族形式的主动探索,见证了本土园林传统的顽强生命力。这些具有导向性的风景园林行动意味着专业意识的再度觉醒、现代风景园林事业的正式起步。
3 文化休息公园理念下上海市西郊公园的总体规划(1953 年,28 hm2)
4 石家庄市总体规划图(1955—1975 年)
4.3 1958与1964年:学科行业自主发展下的契机与危机
1958年作为一个特殊年份往往因其为“大跃进”运动的开端而成为历史分期的节点,对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专门史而言,亦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简单归因于国际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出于推动风景园林学科与行业自主发展的系列标志性事件,如“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及相关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包括以“园林化”为目标的十三陵风景区规划与建设(图5)、地方性的园林化规划及建设实践等(图6、7)。
5 十三陵风景区效果图(1958 年)
6 《园林化规划参考资料》(1958 年)封面
7 《迈向园林化》封面(1959 年)
4.4 1971与1978年:“文革”中的转机及其后的新机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得到全面恢复,但此前的1971年也是值得关注的历史节点。出于改善城市形象的需要,公园建设、行道树栽植等园林绿化事业再度开展;南京市城市建设局规划、筹建长江大桥的附属园林绿化,开放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南堡公园(图8),标志着国际交往背景下城市园林建设的重启,反映了“文革”时局之下风景园林建设不可忽视的独特轨迹。与1971—1977年间、处于“文革”的消极影响下的初步恢复阶段相比,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强调“重视园林艺术,提升园林艺术水平”,正式解放了“文革”期间讳莫如深的园林艺术思想,象征着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从思想到行动的全面新生。考虑到1971与1978年2个“恢复性”历史节点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划入不同层次的分期认知框架。
8 南京市长江大桥南堡公园(1971 年建,1985 年摄)
4.5 1984年:“风景园林”现代定位的初步成型
1984年,《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正式颁布了土建类的风景园林专业,其名称的确定表征着学科范畴的明确扩展,也见证了“风景园林”现代定位的初步成型,并以“园林”为本底,继之以广泛的“风景”政策与实践。如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首部国家层面的行政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开始了对功能类型、艺术形式、地域特征等多方位的系统考量;以《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域规划》(图9)为代表,风景区规划强调风景、社会、经济三者的协调与统一……在人居环境建设逐渐得到国家政策方针支持的趋势下,风景园林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积极起步,并在此背景中展现出生态化、地域性等丰富的实践主题。
9 崂山风景名胜区区域规划图(1986 年完成规划)
4.6 1992年:法规与制度的空前影响力
1992年,首部全面的行政法规《城市绿化条例》及其详细解说以“园林植物覆盖的有机系统”之形象强调城市“绿化”的自然属性,进一步展现了对城市之“自然”的理解及重视;同时强调“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行为规范,凸显了行政法规约束城市绿化工作全过程的制度化、程序化转变,体现了法制化在城市绿化工作中的空前影响力。
4.7 1999与2011年:世纪之交的变革与学科整合
1999年,江泽民明确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于199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三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2部文件正式拉开了新千年之际中国生态空间保护的序幕。审视此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便会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发展主题与学科发展、行业行动紧密交织,风景园林逐步成为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建设、棕地修复等工程的直接践行主体。
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新增工学门类下的风景园林学,使其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起正式确立为一级学科,说明了国家层面对三大学科之间关系认知的深化,也对风景园林学科、行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对“风景园林”名称的再次明确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景观建筑”“景观”“地景”等译名的争鸣,一定程度上正式消除了学科名称混乱对行业造成的消极影响,对于学科和行业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学科、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5 结语:对现行分期认知的反思
综合历史进程、关键节点的探析,其中折射出的观念与细节对现行的分期认知带来了不同的提示。如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战后恢复期(1949—1952年)是否需要独立为一个历史时段?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系统性等特征对历史分期具有怎样的影响?诸多问题均为专门的历史分期方案埋下伏笔。因此,基于专业自身内容探讨历史分期问题,不仅是对学科与行业发展历程的认知深化,而且可为风景园林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历史分期研究寻求一种结构化的认知成果,其服务于历史编纂实践的需要,却又源于对历史段落的仔细分辨。令人欣慰的是,在历史分期意识主导的思考中,政策背景、学科教育与行业实践三者的交织关系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总之,历史分期不仅在于更好地认识、洞察历史发展,也搭建了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历史分期不仅是面向过去的,更重要的是为了说明过去和现在的关系,确定现在的历史地位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向”。
(本文获2021年第二届LA青年学者论文奖优秀奖)
图表来源:
图1、2由作者绘制;图3引自参考文献[38];图4引自参考文献[39];图5引自参考文献[41];图6引自参考文献[42];图7引自参考文献[43];图8引自参考文献[46];图9引自参考文献[47]。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2,8(1):17-25.
[3] 柳尚华.中国风景园林当代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王丹.中国现代园林(1949—1978)发展历程纲要性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2:3-17.
[5] 王志芳.百花齐放:中国当代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6] 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 杨锐.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简史[J].中国园林,2021,37(1):6-11.
[8] 林广思.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教育发展概述与阶段划分[J].风景园林,2005,12(2):53.
[9] 徐德权.当代北京园林发展史[M].北京:北京市园林局,1987:12-29.
[10] 赵轶峰.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J].史学集刊,2001(4):1-6.
[11] 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潮[C]//汪坦.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2]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3] 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1998(9):53-54.
[14] 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J].华中建筑,1987(2):58-60.
[15] 刘亦师.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J].建筑学报,2012(10):70-75.
[16]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7] 林广思.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12(4):94-98.
[18] 朱钧珍.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9] 朱钧珍.中国近代园林史(下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0]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1] 赵纪军.中国现代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2] 王为.长十九世纪:建筑史分期与现代性解释[J].建筑师,2020(6):54-62.
[23] 何梦瑶,赵纪军.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风景园林政策话语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风景园林与美丽中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340-1349.
[24] 王露,陈文锦,洪尚之,等.西湖通史:第三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
[25] 杨守山.园林行业标准规范及产业法规政策实用全书产业法规政策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26]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4):433-439.
[27]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8]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9]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7.
[30] 蒲亚云.绿化工[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1] 张世飞.关于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几点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2):50-58.
[32] 李浩.论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分期[J].城市规划,2016,40(4):20-26.
[33] 王国平.西湖文献集成:第12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西湖文献专辑[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34] 梁思成.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M]//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6-53.
[35] 陈植.造园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6] 陈有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园林专业的创始人[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土木建筑卷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28-329.
[37]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3):4-9.
[38] 上海市园林管理处.上海市西郊公园的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57(12):32-37.
[39] 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40] 赵纪军,何梦瑶.“公园城市”理念考源[J].中国名城,2020(3):25-31.
[41] 北京市十三陵绿化指挥部.十三陵园林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9.
[42] 中国林业出版社.园林化规划参考资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
[43] 河北省农林厅.迈向园林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
[44] 安徽省林业厅园林化规划工作组.安徽合肥市郊区江淮人民公社园林化初步规划[M]//中国林业出版社.园林化规划参考资料.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40-46.
[45] 陈俊愉.重提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在《城市大园林论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J].中国园林,2002,18(3):8-11.
[46] 南京市下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关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225.
[47] 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8] 何昉,千茜,宁旨文.创造城市中心理想的绿洲:深圳市中心公园规划设计浅识[J].中国园林,2000,16(2):48-49.
[49] 何昉,叶枫,千茜.自然与情感的交融:深圳市大梅沙海滨公园规划设计构思[J].中国园林,2000,16(2):50-51.
[50] 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歧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2(8):47-52.
[51] 庄国雄.历史分期法:历史哲学与马克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14.
[52] 王云.上海近代园林史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09刊首语 | 郑曦:风景园林的认知与感知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9 数字技术与景观感知
LA专题 | 周详 刘子玥 施佳颖 | 网络照片能否用于景观视觉感知评价?
LA专题 | 刘滨谊 | 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
LA作品 | 唤醒城市空间下的滨水记忆:成都麓湖穿水公园设计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王一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